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砀山文明网!

乡镇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乡镇动态
葛集镇:“小经济”鼓起农民“钱袋子”

2016-05-30


无农国不稳,无商民不富。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后,葛集镇以“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小加工”、“小种养”、“小打工”等特色“小经济”,盘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棋,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小加工”成为增收“新亮点”。近年来,葛集镇大力发展大棚油桃,每年行情见长,带动了周边镇村的农户一起发展大棚种植,同时也促动了大棚水泥框架加工业的发展,该镇部分能工巧匠抓住商机,开办了多家水泥预制厂,生产拱棚水泥棒、长条形的空心棒、正方形的檐子板等。“加工水泥棒一根能挣15元,每天加工30根,月收入五六千元。”土山村农民介绍说。水果业带动了包装业,该镇新华村的昌海塑业,把收购的塑料瓶、瓶盖宝进行加工,做成了塑料编织袋,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产品挂在网上销往全国各地;李寨村民雇佣了3个农民工,制售铝合金门窗、防护网,捎卖桑乐牌太阳能,年创收入10万元,工人月工资平均2000元。此外,在相关部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下,塑料泡沫箱、动物饲料、调味品等加工业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使1000多户从业农民每年增收5000余元。

“小种养”做活增收“大产业”。为提升土地的产出率,该镇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家庭特色种养,大力倡导畜牧养殖、果树栽培等特色经济,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果园里散养草鸡,不仅成本低,关键是草鸡品质好、价格高。”李寨收益农民高兴的说,“一般圈养草鸡蛋也就是每斤5~6元,散养草鸡蛋卖到10元一斤,我喂养了1500多只草鸡,每天在家门口卖都供应不上。”利用果园养草鸡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范集村的村民不但发展大棚油桃,而且种上了市场上畅销的大棚车厘子、金太阳杏等,每年在春末夏初就收获了全年第一桶金。目前全镇家庭特色种植、养殖达到三四百户,每户每年增收1-2万元。

“小打工”成就增收“双栖农”。葛集镇水果种植面积较大,果农是收获后就外出打工,但近年来,随着鸿达纺织厂、昌海塑业、高钛铝业、金汇龙包装业等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农民工越来越多,白腊园、高寨的村民们今年改变了以往外出打工方式,选择在距家不远的厂子上班,并高兴地说:“现在外出打工比在家也强不了多少,在这鸿达忙一个月能挣2500多块钱,就是活少时也不少于1000块钱,农忙时还可以回家忙活,比出外打工划算!”。镇党委、政府立足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不少企业生产季节性强,需要大量的临时用工工人的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附近工厂打工,既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增收,又为企业解决了季节性用工难题。还有一些农民利用农闲“早出晚归”在县城干起了建筑、装修等零活,打起了“短工”。目前,全镇已有7000多名农民成为企业的“短工”,通过“小打工”,一年下来人均可增收1-2万元,许多农民变成了亦工亦农的“双栖”农民,鼓起了腰包“钱袋子”。(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