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建设2018-01-25
砀山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辖13个镇,3个园区,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砀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设36郡,砀郡为其一。砀山既是汉高祖刘邦斩蛇举义之地、五代梁王朱温故里,又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境内有百里黄河故道,更有百万亩连片果园,砀山县素有世界梨都之美誉,被吉尼斯命名为世界上连片果园面积最大的县。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建设文化强县,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兴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逐步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2亿余元,在砀城市民广场建设了县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其中剧场、美术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书馆、博物馆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市民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美轮美奂,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县文化馆与奥体中心联建,已启动建设;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在全县各镇(园区)建设了17个综合文化站;在村级建设了172个农家书屋、31个美丽乡村中心示范村文体活动场所、2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12个国家级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设了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和145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在全县17个综合文化站建设了图书馆分馆,统一配备了电子借阅机,建立了县镇两级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实行统借统还,资源共享。
(二)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基本建立健全了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文化工作队伍,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博物馆等县级公益性文化场馆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县13个镇全部设立综合文化站机构,每个综合文化站核定5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全县172个农家书屋均设有兼职农家书屋管理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县已建成的14个农民文化乐园配备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在全县各镇、社区设立了39个文化辅导点、6个未成年人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和4个唢呐传习所,聘请了36名群众文化辅导员。
(三)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持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积极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县图书馆、文化馆、17个镇(园区)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并在做好日常免费开放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节庆活动、农民运动会、斗鸡斗羊大赛、歌咏比赛、广场舞比赛、戏曲展演、书画作品展等系列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常年开展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每年每个行政村不少于一场正规文艺演出、放映12场电影、开展6场体育活动、新增部分图书;利用新建剧场这一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了“百姓大舞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以“百姓大舞台,文明树起来”为主题,通过“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百姓参与、媒体互动”的方式,组织每个社区的业余文艺团队轮流在剧场举办精彩文艺演出,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展示全县人民的精神风貌,使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升级。
(四)文化活动特色品牌打造彰显魅力。深入挖掘整理砀山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黄河故道文化、酥梨文化、帝王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唢呐文化、书画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相继举办了砀山梨花节、采梨节、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四平调展演、唢呐大赛等一系列规模大、层次高、有特色的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2017年成功举办了砀山县美术馆开馆仪式暨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砀山文化工作者书画作品晋省展、央视国学频道走进砀山暨齐白石逝世六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张乾圆书画展等大型书画活动,规格高、影响大,对展示砀山形象,推介砀山,推升砀山软实力、知名度、美誉度,意义重大;结合地域特色,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组织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体现砀山特色,展示砀山人民精神风采的文艺精品。相继出版了《魅力砀山》《砀山黄河故道文化》《梨花诗笺》《古砀汉风》和历史名人传记 《朱温传》《砀山印记》《故黄明珠》等系列丛书;在电视台开辟了砀山书画专栏,宣传砀籍名家,普及书画基础教育,弘扬书画文化。组织砀山书画名家开展以砀山历史名胜、名人典故、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等为题材的系列文化砀山书画主题创作;舞蹈节目 《锯锅》,获安徽省群星奖二等奖,歌伴舞《醉了梨香》参加2017年群星奖角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先后参加了央视CCTV民乐大赛、美国旧金山第十届亚裔节开幕、2017年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大型国内外交流演出展示活动。砀山县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唢呐之乡”荣誉称号和“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殊荣;并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彰显了砀山唢呐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文化产业发展助推砀山经济转型提质。砀山县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既有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还有书法、绘画、武术、剪纸、泥塑、篆字、制笔等特色文化,踩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更有多姿多彩的戏剧、演唱和民间吹打乐艺术。李白醉酒宴嬉台留下千古佳话,乾隆下江南传下梨园轶事,东汉大觉寺遗址、唐薛显墓、定国寺、三省井等历史文化名胜众多,有百里黄河故道,更有百万亩连片果园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单位352家,其中文化演艺业154家,网吧58家,电子游戏室1家,打字复印社31家,书画装裱店2家,电影发行放映业5家,摄影业13家,艺术教育培训业25家,人民剧场1家,其它62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000余人,年创利润3亿余元;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投资2000万元的官庄突山风景区及投资4000万元兴建的李庄镇天鹅洲文化产业园正常运营,投资1.2亿元的薛楼板材加工园区文化产业园正在建设之中,黄河故道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积极谋划打造“三微”(微电影、微电影艺术学校、微电影艺术节)基地,中国梨都砀山摄影基地、书画写生基地,加快推进“老烟馆”文化创意园、七彩世界文化一条街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我县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4家,我县在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创新型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如亿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文化创意融入产品设计,融入电商发展之路,有效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全县唢呐班舍发展与“非遗”资源传承弘扬相结合,实现了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初步结合。以举办“梨花节”、“采梨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通过举办民俗展演、书画展览、戏曲表演、高层论坛、梨园马拉松、马术耐力国际赛等系列节庆活动,让广大游客把享受文化艺术之美融入到体验生态大梨园绿色之美,将砀山推介到全国乃至世界。2016年砀山县荣膺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砀山梨树王入选全国最美10棵树王之一。2017年成功举办了国内最高级别的国际马联二星级耐力赛,砀山县也成为当之无愧的马术名城,文化提升了旅游品位,旅游拓展了文化内涵。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了全县经济进一步转型提质,助推了砀山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把文化工作提升到崭新高度,为文化建设带来战略机遇。在下步的工作中,全县广大文化工作者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在新时代以新作为推动砀山文化繁荣兴盛。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宣传十九大﹒文艺进基层”为主题,组织国有、民营文艺院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农民文化乐园等,上下联动,开展文艺演出、演讲诵读、艺术展览等系列文化活动,走基层、进万户,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播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紧扣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先进英模人物等现实题材,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地域特色,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真正让文化惠民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加快推进“三微”基地、中国梨都砀山摄影基地、书画写生基地、“老烟馆”文化创意园、七彩世界文化一条街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打造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实施品牌提升战略,以黄河故道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强化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监管,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坚定文化自信,以砀山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砀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砀山政府网)
责任编辑:黎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