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建设
砀山:培养非遗传承人 托起戏曲文化新希望
2017-09-01
四平调发源于砀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看似相隔甚远。然而在砀山县,有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关注、学习、传承着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刚满10岁的秦胜语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别看他年纪小,但唱功、腰腿功夫都学得很到位。和秦胜语一起的20多名孩子都是在砀山演艺公司的资助下,前往山东学习了一年豫剧、四平调的戏曲课程。在戏校学习期间,通过专业老师的教导,孩子们每天坚持练习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进本功,同时学习各种不同的戏曲唱腔,为更好的传承四平调打下基础。

戏曲培训班学员 秦胜语:我是从去年开始到戏曲学校学习的,我们在学校里面不仅学习戏曲的基本功,像劈腿、下腰,还会学习文化知识,我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过的很开心,很充实。
因为戏曲这些孩子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四平调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虽然孩子们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流过汗也流过泪,每天练功、开嗓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暑假期间也不放松,仍然保持着每天练习基本功的习惯。在他们的身上,有的是一股传承非遗,弘扬戏曲文化的韧劲与坚持。

戏曲培训班学员 杨慧涵:自从接触了豫剧、四平调就非常喜欢,在学校里每一样基本功我都认真学习,而且四平调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以后会更加认真的学习戏曲,让戏曲发扬光大。
戏曲培训班学员 秦胜语:家里爷爷奶奶都很喜欢听戏,我从小就跟着他们接触戏曲,就非常喜欢。刚好砀山演艺公司又给我提供了去学习的机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尽自己的力量,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锣鼓要人敲,戏要有人唱,舞要有人跳……非遗依托人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将会成为国家级非遗——四平调的传承者,也会是砀山县戏曲文化发展壮大的新的希望。
砀山县演艺公司总经理 毛文建:砀山县演艺公司戏曲培训班是在文广新局及主管领导关心支持下成立的,是一批定向培养生。学生们学习很用功,进步很快,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为砀山戏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黎海秋